最近,陸續收到了同學各種offer的喜訊。但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美本申請競爭這么激烈的情況下,自然也有一部分同學收到了拒信。而美國大學拒絕的理由也五花八門,有些拒信溫暖勵志,有些卻直截了當略顯冷酷。從不同的拒信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所大學的風格。
今天,清北媽就來盤點一下美國大學的拒信都是怎樣的?如何逆襲?
競爭激烈:耶魯大學可能會表示,盡管申請者才華橫溢,但由于申請人數的激增和有限的名額,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錄取率變化:耶魯大學可能會提到,近年來錄取率的顯著下降,使得招生過程變得更加嚴格。
個人特質:哈佛大學可能會強調,他們更傾向于錄取具有獨特個人特質和顯著成就的學生。申請者眾多:哈佛大學可能會提到,由于申請者數量龐大,即使非常優秀的學生也可能無法獲得錄取。
明確決定:斯坦福大學可能會表明,盡管申請者具有天賦和熱情,但由于名額有限,學校已經做出了明確的決定。不設申訴程序:斯坦福大學可能會明確指出,不會安排申訴程序,希望申請者理解這一決定。
感謝與祝福:賓大可能會感謝申請者對學校的興趣,并祝愿他們在未來的大學申請中取得成功。
充分考慮:康奈爾大學可能會表示,他們已經充分考慮了申請者的材料,但由于申請人數的增加,不得不拒絕一些有潛力的學生。
自省型拒絕:卡內基梅隆大學可能會表示,拒絕并非因為申請者的不足,而是由于從眾多優秀申請者中挑選出的難度。
保持興趣:埃默里大學可能會鼓勵申請者繼續保持對學校的興趣,并考慮在完成一定學分后以轉學生身份申請。
空間限制:紐約大學可能會提到,由于校園空間有限,即使面對大量優秀申請者,也只能錄取其中一小部分。
總結一下,被拒的理由主要就是:成績不夠、文書不夠精彩、院校背景不夠強、競爭太激烈、無理由。所以,同學們在做擇校規劃時,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有/無專業限制
2、有/無工作經驗要求
3、有/無語言成績、科研活動要求
4、往屆錄取案例
萬一,我們收到了拒信,一定要冷靜下來思考:
1、拒絕原因是什么
2、能否和院校argue
3、如果拒信原因與自己不匹配,另謀他路計劃籌備
慌張焦慮對我們沒有益處,提前規劃、及時反思,就算難以逆襲王牌院校,也能及時止損,找到理想替代方案。
另外,同學們在在申請時,可以不要執著于院校排名。
一味追求名校TOP10,TOP30,但就真的適合自己了嗎?
大學排名不是申請的唯一標準,更應該衡量文化環境、自身優勢、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來選擇。
有的院校雖然綜合排名不高,但是王牌專業卻是世界數一數二,如果你想在美國、英國求職,雇主最在意的不是院校排名,而是候選人的專業水平。
如果小伙伴們在遞交申請之前把握不準,可以尋求清北媽的幫助,分析你的短板和優勢,放大優點,彌補漏洞。
標化成績拉開差距有限,亮眼的文書就成了重要的比拼因素,要想在文書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可以選擇參加競賽或者科研項目。
新的申請季即將開啟,申請的小伙伴們也要開始關注院校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