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申請季,這該死的Peer Pressure!我該如何面對
瀏覽量:36次
早晨六點半,你還在被窩里,朋友圈里你的同學已經刷完了一個list的TOEFL詞匯。
下午七點,你的同學貼出一張自己在健身房擼鐵的照片,肌肉線條又明顯了幾分。
晚上十一點了,你剛打算睡覺,發現你的同學又貼出了滿滿十幾頁的AP經濟學筆記,紅筆圈注,洋洋灑灑。
你的TOEFL還在90分的門檻上來回徘徊時,突然發現鄰桌已經悄悄拿到了100分。
AP出分了,大神又是9門全5,而你實在不知道明年該不該去挑戰一門心理學,保3爭4。
你的同學已經發了好幾篇學術論文了,你還沒有任何科研課題。別人又拿了辯論賽最佳辯手,機器人比賽冠軍,創新專利發明,或者剛從埃塞俄比亞支教回來,要么就是做出了唐卡文化的研究,或者是掌握了巴東紙的奧秘。有人拿到了康奈爾老師的推薦信,有人文書已經讓賓大前招生官改了第N稿。
而你呢?
發際線又高了一寸,體重又暴增了幾斤,臉上又多了幾顆該死的痘痘。還在糾結文書該怎么寫,還在為自己想學文學而父母一定要讓你學計算機而吵架,這時噩耗傳來,聽說隔壁班有人已經拿到了錄取信。
申請季的Peer Pressure, 這一切才剛開始!
后面你會發現別人拿到了ED的錄取,已經美滋滋準備去Dream School, 而你還兩眼摸黑,只在Waiting List(等待名單)上,或者早申請只有一堆拒信。
為什么別人總是這么優秀?為什么別人總是這么幸運?為什么我的同學總是比我強?
這該死的peer pressure!
別人的成功并不代表自己的失敗
成長與學習,在申請季這個修羅場里變成了一場現實版的“饑餓游戲”。社交媒體則成為了最激烈的戰場之一。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的動態,力圖展現自己“輕松”而又“超人”的一面。在化妝,修圖,濾鏡,美顏相機的加持下,女孩們變得比實際更加漂亮。刻意編輯的朋友圈讓這些青少年們看起來生活豐富多彩,學習游刃有余,申請毫不費勁。成績,活動,乃至身材,社交圈都變成了大家互相比較的新標準,焦慮的新來源,因為一切結果都變得可視化了,一切都被量化了。
美國大學的綜合選拔制申請系統把越來越多的申請者困進了完美主義里。既要學習好,還要活動參加的多,既要搞科研,還要做社會影響力的活動。長遠來看,還必須成為社交牛人,愛好運動,懂得時尚,要有領導力,不能只是Nerd。這種近似完美的標準讓申請者壓力越來越大。因為美國大學對于申請者個性化的偏好,使得它們盡量將生源地多樣化,即盡量不在同所學校錄取同類型的學生。平時的同窗此時卻變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換句話來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這場升學比賽的終點只有一個“被頂尖大學錄取,如果可以,最好是提前錄取,如果可以,最好是被盡可能多的大學錄取。”終點一致,可是大家卻忽略了每個人的申請節奏不同。有人9年級就開始學習TOEFL和SAT,開始活動策劃,可有人12年級開始申請才開始標化考試,活動也沒有著落。有人沒有遞交早申,但看見同學的錄取信卻焦躁個不行。有人明明就不會申請同學被錄取的那個大學,卻依舊羨慕個不行。仿佛只要有Offer就足以。
一有風吹草動,大家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可是如果你總是深陷于同齡人的比較壓力中,那我得告訴你一個殘忍的真相,對不起,你永遠不可能比別人強。在任何年齡段,如果你愿意去比較,總是能找到比你強或不如你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道路,何必事事非要跟別人在一個平行線上去比較?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社交媒體上那么完美的人,你看到別人減肥不費吹灰之力,殊不知她飽受厭食癥的折磨;你看到別人深夜2點還在學習,有可能他只是因為失眠無法入睡;你羨慕別人就讀藤校,搞不好她也只是鳳尾,每日在內卷中奄奄一息;你看到有人學富五車,家財萬貫,有可能她在感情上屢屢失敗,在原生家庭里傷痕累累。再者,別人的成功并不代表自己的失敗。
享受過程,忽略結果
如果不調整好心態,那么在任何年齡都可能遭遇到Peer Pressure。我在三十歲的時候很認真的思考自己是否趕上了同齡人的平均水平,到底有多少房子和錢,連生幾個孩子,買幾個包都可以比較。后來發現我朋友圈里一個膚白貌美看似歲月靜好的朋友其實感情生活一塌糊涂。生活里每個看似面目平靜的人,你完全不知道她內心深藏著多少驚濤駭浪。二十歲的時候比讀書,比成績,比談戀愛;三十歲的比房子,車子,存款,甚至生二胎還是三胎;四十歲比家庭是否穩定,五十歲比保養,六十歲比健康…..人生就此深陷于一個和同齡人比較的死循環中。可是世界是自己的,究竟與別人無關。
有時候放下手機,摒棄掉網絡,投入到自己本該投入的工作當中反而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分數不高,那就努力學習,文書不好,那就繼續改。享受過程,忽略結果,才是最好的選擇。
用自信去代替悲觀的情緒,與其總是擔心自己會被拒,還不如想想被錄取了要怎么好好慶祝。可以找值得信賴的人去傾訴自己的擔憂和焦慮,找到能跟自己共情的同類人,但最主要的是,跳脫出來,去做,而不是繼續自怨自艾。
史密斯學院的招生院長德布拉·謝弗曾經這么說:“任何學生都不應該擁有一份六頁紙的簡歷。我們認為這并不值得稱道。” 不要把自己的學習困于申請的簡歷上,生活亦是如此,不是非要在結婚生子創業等各個選項上都勾上紅勾。
而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是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然后樓底下有一家賣著各種各樣好吃的的小賣部。
最近我們小區里剛開了一家便利店,24小時營業的那種,我吃著熱騰騰的長沙大香腸和關東煮,真是幸福啊!
:,。視頻小程序贊,輕點兩下取消贊在看,輕點兩下取消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