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華人已經“卷”到冬奧會了!亞裔家庭如何培養出這些”天之驕子“?
瀏覽量:184次
2022北京冬奧會終于如期舉行,無論是文化魅力盡顯的開幕式,還是憨態可掬的冰墩墩,都將冬奧會帶上了話題熱搜榜。除了一如既往的高水準開幕式,這次冬奧會的選手也讓人驚艷。
然而,有細心的群眾留意到了選手的背景,得出了一個新結論:“灣區的卷,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次美國8名單人花滑選手中, 華裔就有4名,占據半壁江山, 其中有3位都來自舊金山灣區。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來自華人家庭優秀選手的背景。
陳巍(英文名Nathan Chen)、周知方(英文名Vincent Zhou)、陳楷雯(英文名Karen Chen)以及劉美賢(英文名Alysa Liu)都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第二代華裔。下面就簡單介紹他們的情況。
陳巍
22歲的陳巍出生于猶他州鹽湖城(Salt Lake City),妥妥的學霸一枚。2017年,陳巍為平昌奧運停學一年,SAT數學取得滿分800分,以兼顧滑冰和學業的方式,在2018年秋季進入耶魯大學統計學專業。
陳巍3歲開始練滑冰,從小就展現出滑冰方面的才華,10歲時獲得美國花樣滑冰錦標賽業余男子組冠軍,成為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業余選手。
此后陳巍獲獎無數,蟬聯2018、2019年和2021年世錦賽三屆世界冠軍,蟬聯2017至2019年大獎賽總決賽三屆冠軍,2018平昌冬奧團體賽銅牌。
被譽為 “四周跳之王” 的陳巍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在國際花滑聯盟公認的正式國際比賽上成功完成五種四周跳(勾手跳4Lz,后內點冰跳4F,后外跳4Lo,后內跳4S,后外點冰跳4T)的選手。
2018年在平昌創下奧運紀錄,成為首位在單一節目中挑戰六個高難度四周跳的選手。
周知方
21歲,生于灣區San Jose,現在是布朗大學的學生。這雖然是周知方首次參加奧運會,但他很有希望奪得獎牌。
他曾獲得許多獎項,包括2017年美國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 2017年世界青少年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2018年平昌冬奧會個人第6名等。
周知方不僅花滑極具天賦,學習也沒有落下,16歲就完成了高中學業,ACT滿分還獲得總統獎。周知方的父母來自北京,是清華計算機系的同班同學,90年代初隨著出國潮來到硅谷,分別在谷歌和甲骨文工作。周知方有一個姐姐,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
陳揩雯
現年22歲,出生于灣區Fremont,參加過2018年平昌奧運,現在康奈爾大學主修人類發展專業。
陳楷雯4歲開始滑冰,贏得許多獎項,包括2017年美國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以及平昌冬奧女子花樣滑冰第11名等。
因為傷病,陳楷雯錯過了整個2018-19年的賽季。她在2020年美國花樣滑冰錦標賽復出并獲得第4名, 今年更是獲得第2名的好成績。
劉美賢
劉美賢出生于加州Clovis,現居住灣區Oakland。她在2019年 13歲成為全美最年輕花樣滑冰冠軍。
劉美賢在2019年的國際滑冰聯盟青年大獎賽中,完成三周半跳和四周跳兩個動作,并奪得冠軍,成為第一位在正式比賽中完成四周跳的美國女性,也是全世界首個在同一比賽的同一個項目中跳出四周跳和三周半跳的女運動員。
她也是這屆美國冬奧代表團年齡最小的運動員。
她的父親劉俊來自中國四川,是一名執業律師。劉俊1989年來美留學,1998年畢業于加州大學Hastings法學院,現在在奧克蘭當移民律師。
谷愛凌
谷愛凌于2003年9月3日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她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谷燕來自中國北京。谷燕在洛克菲勒大學學習生物化學,第一次滑雪是在紐約,她對滑雪的熱愛(她曾在太浩湖附近當滑雪教練)影響了谷愛凌。谷愛凌自小居住于美國,常隨母親前往中國北京。
2019年6月谷愛凌在國際滑雪聯合會更改國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后開始代表中國參賽。
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谷愛凌發揮穩健,再奪一冠,在2021年世界極限運動會X Games阿斯本站中,以2金1銅結束征程。谷愛凌也成為第一位在X Games贏得3塊獎牌的運動員,再刷新前日記錄。
谷愛凌在2021世界極限運動會X Games阿斯本站上報名了三個項目,按比賽時間順序為:
大跳臺:季軍
U型場地賽:冠軍
坡面障礙技巧:冠軍
谷愛凌強項是:坡面障礙技巧>U型場地賽>大跳臺。
朱易
朱易現年20歲,在洛杉磯出生長大。
2018年1月,朱易獲得在全美花樣滑冰錦標賽新人組女子單人滑冠軍;9月,加入“晨路計劃”中國花樣滑冰集訓隊 。
2019年,朱易加入中國籍,開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比賽。
2021年11月,在花樣滑冰大獎賽意大利站中,朱易以171.25分刷新了個人運動生涯女子單人滑最佳分數。
朱易的父親朱松純是知名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專家、曾經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目前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并領銜北大、清華共同開設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
看了這么多優秀的孩子,有不少家長不禁想問:這么優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養出來的?美國華裔教授道出4大教育觀念,在這里跟大家分享。
過程的努力比結果還重要
努力的過程至關重要。而結果是很多原因導致的,并不一定完全是你的個人原因,客觀因素、人為因素都會影響結果,而自己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努力去做。
所以,應該告訴孩子最重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做了多少努力,是否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是否總結了更多的經驗。這是作為家長衡量孩子成功和失敗的標準。
每個孩子在比賽或考試的過程中,都是有壓力的。如果他透過父母的行為和話語感覺到父母很期待那個結果,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真的得到了不好的結果,父母看不到他的努力,他就會更加傷心難以接受失敗,并會猶豫是否繼續做這件事,這樣習慣不總結經驗,輕易放棄,就會離真的成功越來越遠。
由于家長的這種標準,孩子每一次去做的時候都很放松、全力以赴。有時如果他沒有努力而得到很好的結果,反而不會得到表揚,會被提醒這種偶然和投機取巧,會在以后的學習中付出代價,這些偶然不是成功的基礎,所以孩子一直非常享受學習的過程。
谷愛凌也曾說過,媽媽對于她考是否一定要斯坦福大學這件事并沒有強求,唯一的要求就是她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
從小培養正確學習觀念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習慣的培養確實是長期的積累,而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一定要從小抓起。這個從小不是給小孩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教會孩子如何看待學習。
孩子上小學后開始寫作業,經常會有錯誤,要告訴他學習的過程就是糾錯的過程,有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事兒,但是知道為什么會錯,然后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關鍵。
教授說: “我本人從上海復旦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之后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也曾在美國的大學任職十多年,用自己親身的經驗和體會幫助和強化初高中學生的學業。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教育背景,我本人就是一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家庭環境的學習氛圍對孩子是個很好的影響。
但即使沒有這樣的氛圍,我覺得孩子的很多習慣也是可以培養的,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是非常聽話的一個時間段,我感覺這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習慣的黃金期,除了家庭氛圍,孩子從小每個周末我都會帶他們去圖書館和書店,把他們放在專門供兒童閱讀的區域,那里有很多當年的獲獎作品,孩子們非常喜歡,大人在看書,他們也模仿著看,漸漸的就會很投入的看書,沒有看完的我都會為孩子接回來或買下來。放松的環境,愉快的心情,最后還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精美的書籍,這種感受每次都讓孩子感覺非常喜悅和珍惜。
而孩子在圖書館和書店閱讀時,我常常我會為他拍一些漂亮的照片,回來掛在床頭,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以致后來孩子把可以去圖書館或書店變成了對他的獎賞。他在取得一些成績或做了什么好事時,我們就會提議帶他去圖書館或書店,每當這個時候孩子都非常開心,他寫作優秀也得益于日積月累的非常大量的閱讀量。”
從生活中訓練思考能力
對孩子探索性、思考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教授說:“有一段時間我會常帶孩子去健身,在健身房淋浴時,面對一面馬賽克墻,我會突發奇想讓孩子閉眼五秒鐘,孩子覺得很有趣,不知我要做什么。睜開眼后,我問他剛才的面前的馬賽克有多少塊,這種經常的看似無意的舉動,其實是在教育孩子如何仔細觀察身邊細微的事物。走到穿衣鏡前,我會讓他從鏡子中看著我,讓他思考鏡子的成像和光走直線的原理等。”
長大后,我帶他去紐約坐地鐵,刷卡的時候他自己提出了問題,錢是如何被刷走的,而且當時就大膽的提出,他會自己會做出一個刷卡機。購買一個刷卡機,連接到計算機上,并編寫程序等。這無意中培養了他對編寫枯燥的程序產生濃厚的興趣。
所以每個小孩都有天賦,家長要認真思考的是如何引發他對探索和思考的興趣,從而挖掘小孩自身的特點。
建立親子良好溝通
積極溝通鼓勵他挑戰自我。每天拿出最少15分鐘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他生活學習中發生的事情,了解他的想法,這種每天聊天的習慣會讓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變得更加得心應手。如果孩子拒絕交流,也可以利用一些辦法逐漸增強與孩子的溝通。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非常喜歡玩游戲,花的時間比較多,家長通常都會強行的壓制,不允許玩或限定時間玩,造成孩子非常反抗,交流障礙也更加嚴重。我的孩子從小玩游戲,我也跟著他一起玩,我想了解他為什么會這么興趣濃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在與孩子交流他喜歡的事時,孩子很容易敞開心扉,說很多其他的內容,而且也變得越來越喜歡與我們聊天,溝通也就變成了習慣,這是大人孩子都能開心的事兒。
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我本人也改變了對玩游戲的看法。玩游戲并不是一件壞事情,它對孩子發展智力確實有幫助。孩子玩游戲的另一個收獲是因為玩游戲結交了更多的新朋友,這也許是這個時代的交流方式,當然玩游戲確實需要有個度,因為玩游戲容易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大人孩子溝通一旦順暢,這個時間限定就變成了很自然接受的事。
孩子因為從小的大量閱讀,寫作能力一直很強,我鼓勵他參加寫作俱樂部,到后來小學高年級時為了學弟學妹們,他還專門辦了小學畢業班雜志,并出面說服校長和老師,接受他的建議,出了一些高水平的雜志,深受校長、老師和學生的喜愛。他做事的自信心也隨之大增。這是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可以做到的,我告訴他要有開拓精神,很多事情都從無到有,從有到做得更好。
這次大學訪校,孩子說希望去多看看學校,我告訴他我只能陪他看有限的學校,大部分的學校我是沒法陪的。孩子提出自己去看學校,我們在對安全性做了評估后,感覺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心生向往的冒險精神得到實現。之后他自己做好交通食宿攻略,最后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他自己去看去了解的。這讓孩子也對自己更有信心,在申請過程中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跟父母有了良好溝通,很多建議孩子都會接納和采用,美國這種多元化的國家,我們鼓勵孩子跟各國的小朋友溝通,開闊視野,吸取營養。所以孩子在午餐時間總會跟不同的孩子一起用餐交流,漸漸他也體會到了該如何與人交往,并學會更多的為別人著想,愛護身邊的人也變成一種習慣。由此不但交到了很多的朋友,除了理工科還對人文科學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一個人的真正成功肯定是做人的成功,而不是單單學習好這一面,學會與他人的良好溝通對于未來是更重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