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本科為什么要花兩年時間學通識教育?(美本留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及對大學生的影響)
瀏覽量:47次
要說美本留學最大的特色是什么,那一定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但很多時候,大家容易搞混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由于近兩年大家對于國外的素質教育討論比較多,有所爭議也在所難免。
但通識教育不同,它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本科教育的特色,自然也有著其優秀的表現。

現如今美國大學普遍實行通識教育的模式,課程包含人文、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的知識,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通過前兩年的學習,廣泛地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從中找到自己的學術興趣。
然而,通識教育并非起源于美國,而是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指的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
通識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人的整體素質,而并非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強調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重視培養人的思維方法以及洞察力,強調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時也重視學生情志的培養。
自20世紀開始,通識教育才逐漸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大學的課程只有專業課和選修課之分。選定一個特定的專業,然后學習領域內的知識,比如持續不斷地學習工程類、商科類、計算機類的知識等等。但這樣的操作就有可能導致學生盡管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專業知識,但卻因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致使他們無法順利地與社會接軌。
-
-
-
通識教育課程「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這就意味著即使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但你依然需要同時學習文學、英語、社會科學等科目,而這類課程即為通識課程,目的在于打造系統化、全面發展的人才。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分類,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劃分為9大類:
1. 寫作:主要教授學術類寫作的基本綱要,包括如何立論點,引論證,找證據,得結論等。
2. 專業寫作:教授更高級的寫作技巧,常常與專業課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閱讀和分析能力,從根本上避免了空有一肚子知識,但沒有整合和分析寫作的能力。
3. 西方文化研究:涉及歐美的文化和歷史,對于美國人和留學生來說,不管從事什么行業,總得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吧。
4. 少數文化:指的是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等等。
5. 人文與藝術:這類的課程通常比較靠近藝術方面,涉及面很廣,比如音樂史、作品賞析、文學作品研究等等。
6. 語言:大部分學校會開設各個語種的課程,常見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等。
7. 數理邏輯:偏理科方向,涉及數學、物理、編程、統計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8. 社會與行為科學:包括心理學、人類研究、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
9. 自然科學與技術:涉及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等大方向的內容。
可以看出,部分學科是交叉的,而且與其他專業課知識相重合。
通識教育就是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消化知識,由于大部分美國本科學校采取小班教學,班級人數少利于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生因為也能得到更多的訓練;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題目。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美國通識教育強調寫作的反復訓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CEO認為經過通識教育的畢業生有著更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對全球文化、非本土文化的理解,目的使學生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提供處理問題和看待文化的新視角、新思路。同時,這也是我們很多國際學生去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識教育給了學生們一個打破年級及專業的限制的機會,能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學習。
此外,這樣的設置不會過早地強迫學生們定型。學生們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能充分接觸到各個學科,對于各個學術領域也都會具備基礎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然后在大三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未來的就業方向來決定自己的專業。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通識教育,其課程設置也并非一成不變的。不同學校,設置不同,比如哥大的通識教育課程中,文科類課程占比比較高,對于偏理工科的同學來說,就要慎重考慮了。但MIT的通識課程恰恰相反,對偏理工科的同學簡直是福音。
總的來說,通識教育的優勢十分明顯,可以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綜合教育。但因為學校文化的不同,對于通識課程的設置也不盡相同,如果學生無法順利完成通識課程要求的話,也是畢不了業的。
所以大家在選校時,也要注意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