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deadline的一無所知,真是嚇到了我
瀏覽量:789次

一個小小的deadline,學問并不小,不少DIY的同學都有被ddl誤導過的經歷,我在這就給大家說道說道。相信你看完下面這些文字,會發現自己之前對截止日期簡直是一無所知。
先說提前于ddl很早和就在ddl前一秒提交申請,有沒有區別。這就要分學校具體看了,fixed deadline制的是你最后一秒提交就行了,因為committee是等ddl一過,統一審理所有收到的申請材料,你早早提交了材料也只是被堆在一旁,不予理會的,所以早提交實在是一點意義沒有。fixed deadline主要集中在世界名校,例如英國G5,美國的絕大多數學校,還有歐洲、亞太的一些頂尖名校。
而rolling制是隨到隨審,你八月十五交了人家馬上就審了就做決定了,他正月初一才交,也許就沒空位了,所以申rolling制的學校不能太晚。rolling制的學校主要集中在英國非G5、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等國家。先到先得,是不是意味著越早越好?其實也不是,我給大家長話短說講個道理,學校錄取學生和公司招聘員工是一個道理,你如果去問一個大企業的資深hr,他會給你講招聘過程中需要運用的停止規則最優解方法:

大概意思就是說由于面試每一個應聘者后需要馬上做出決定(就像rolling制學校審核過你的申請需要馬上做出決定一樣),那么怎樣保證選到能力最強的一批(class size)候選者的概率最大,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我們不搞數學,也搞不懂這些公式,但我們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你作為第一個申請者遞交上去了材料,即便學校對你比較滿意,也會抱著后面的申請者是不是會更優秀的心態等待更好的。好,知道這點就夠了,你還覺得rolling的學校是越早申請越好嗎?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學校都明明白白告訴你我是rolling的,有的學校的rolling制是很“隱晦”的,骨子里是rolling制,但還給出了一個具體ddl日期。不清楚其中道理的同學就很可能跳入了這個陷阱,真卡著ddl交申請,那很可能會面臨招生已滿,歡迎明年再來的窘境。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看見沒,第一輪ddl是4月15日,但看下面我紅框圈中的注釋文字,看懂了沒,實際上意思是說在4月15日前為rolling制,而4月16日再提交就沒用了,理解了吧。你要真等到4月14日再交,就gg了。這么“婊”,怎么甄別,萬一我沒留意到下面那行小字怎么辦?有一個適用于大多數情況的技巧(難免有漏網之魚),就是看這個日期具體是多少。一般來講,ddl如果在1月15日之前,基本上都是fixed deadline;如果在這之后,就要留意了,很有可能是rolling的。而且有時候學校甚至連那行小字都沒有,這時候你需要先看FAQ,還沒有解釋,你就只能和學校郵件溝通一下,尋找答案。
不少同學(尤其是商科)還注意到有的學校在round 1前還有一個priority deadline,或者叫early decision deadline,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從兩個方面說,第一是是否binding,第二是趕這輪的意義何在。所謂binding,就是學校錄取了我,我有義務必須接受offer,我沒權力拒絕學校。熟悉本科申請的同學們,都知道有個ED提前批錄取,那個就是binding的,但是同樣的early decision這個詞,放到研究生申請中,就是not-binding的了。未來會不會有不好說,至少至今我是沒見過。那自然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既然not-binding,干嘛整出這么個新鮮玩意混淆視聽,直接round 1/ round 2/ round 3不是更直接嗎?我有必要趕這輪嗎?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已經萬事俱備,那么一定要趕這場東風,因為申early round最核心的意義在于向學校傳達一個明確且清晰的信息:我非常重視你們學校。申請人的重視重要嗎?當然重要,要知道,學校錄取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不僅學校會選擇要不要你,反過來你拿到offer后,也會選擇要不要去。學校也怕發offer給了你,但你又不來,還白白浪費了一個名額。學校最愿意發offer給那些最有可能來的學生而非最牛的學霸。申early round的同學,學校會對他們有特別的好感。
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申哪輪好?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網上一搜一大片,包括第一輪學霸扎堆別做炮灰,第二輪時機剛好不要錯過等等諸如此類的論調,我都認同,但都沒說透。馬克思主義說的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上圖是simon商學院的5輪deadline時間表,我可以篤定的告訴大家,第二輪相對第一輪有明顯的劣勢。我是怎么判斷的,我把最左邊一列的數字序號遮住不看,只看deadline那一列的具體日期是多少,并以“年”為分水嶺,只要截止日期落到了下一個年份2月之前申請,問題都不大。縱向對比不重要,橫向對比才重要。學校自己內部怎么劃分輪次,都敵不過外部其他學校錄取節奏的“主旋律”(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關系并不允許時間差過大)。商科的主旋律是頭年11月至次年1月申請,12月至次年2月出結果,與此偏差太遠(過早或過晚)都是偏離了主旋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申請節奏盡量控制在主旋律內,就可確保萬無一失,而不必在意輪次序號到底是幾,毫無意義。有的同學勢必會有質疑,你是怎么知道主旋律的?主旋律豈是你說了算的?你能有這樣的疑問說明你真正理解了我上面的話。主旋律不是我定的,而是我洞悉到的,是長年累月的工作經驗幫助我獲得的洞察力。你要做的,只是記住這個日期就可以了。
而對于理工科的申請,絕大多數學校都不分輪次,就是一個統一的deadline,所以一般情況下,大家只要跟好學校要求,在deadline之前完成申請即可。但是,我還是想強調,基于我上邊給大家分析的“主旋律”概念,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抓住申請的“主旋律”,即使你的學校中有4.15截止的學校,我也非常建議你能在1月、2月這幾個月完成申請!
最后再翻回頭來補充說下開頭提到的fixed deadline的情況。還是舉個例子,比如哈佛大學是12月1日截止,首先我并不鼓勵大家最后一刻再提交,雖然沒什么劣勢,但是遇到網不好、信用卡出問題等突發情況,那還真是挺鍛煉心臟的。但如果由于各種考試原因、寫文書原因而不得不最后一刻提交的話,提醒一下大家時差務必計算好。如無特殊說明,12月1日截止,指的是學校所在時區的12月1日晚23:59 pm. 麻省是在西五區,你在中國提交哈佛大學申請表的最終時間必須早于12月2日下午13:00(冬令時).
最后給大家總結幾個經驗:
1.申請英國,先申保底校,后申沖刺校。10月、11月申保底,12月開始申G5,最遲不過2月份。
2.申請美國,先申沖刺校,后申保底校。跟好學校deadline,最遲不過2月份。
3.申請歐陸亞太小國家,跟好deadline,香港最后申。最遲不過2月份。
● 更多推薦 ●
● 學習類資料包
● 專業類資料包
經濟學 | MPA/MPP | 教育學 | 會計 | 語言學
● 文書分析
文書開頭 | 簡歷 | 推薦信 | RP/WS | PS/SOP
● 名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