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臨近四月,快過了收獲offer的季節。對于大部分高三階段的留學生而言,這段時間都是最輕松的。不用嚴苛的顧慮GPA,不用考慮推薦信,就連教授們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在一些之后senior上的課上能不為難便不為難,英美各國留學:一切都是做好的安排。
簡單準備下年末最后的裱花考試;權衡比較下選擇手中offer最滿意的一個;加各種新生群與代寫們花式戰斗……剩下的時間理應是可以玩耍一番,犒勞一下幾年來留學路上辛苦的自己。

但申請季嘛,總歸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有人運氣爆棚,抽獎抽到了高于自己水平不少的學校,有人腳踩香蕉皮,僅僅是斬了幾所保底校而已。表面上的付出與回報不一定成了正比,這時候就要稍稍考驗一下大家的得失心了。
今年的申請總是伴隨著更多運氣元素的。疫情的存在導致大量裱花考試關閉,幾乎所有學校都選擇了開放test optional選項以便匹配申請者的實際情況。
沒了考試,很大程度上申請者的強弱次序會是及其模糊的。在以前,雖然說國際教育向來吹捧不以單純的學業作為檢驗優劣的唯一標準,但大多數時候,夠高的裱花,夠多的AP/IB,沖破天的托福雅思依舊是名校最為優先的敲門磚。

畢竟,在給分標準不同的各個學校,在教育體系不同的各個國家,除此之外并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精確衡量學生的綜合實力。GPA算法有嚴重的缺陷,在招生材料上完全相同數字的裸分其實擁有大量誤差。這個教授偏向于給高分,那個學校酷愛壓低分,這兩種環境下的學生哪怕賬面數據拉平,也必須是不一樣的。
不少申請者充滿了自信,報名的優質學校數量幾乎翻了一倍。沒了成績的禁錮,任何人都容易覺得申請上更好的學校不是問題。也的確,除開學校里標準不同的GPA,最有辦法衡量申請者綜合素質的也就剩下背景提升的項目了。但說實話,在這個單項上,所有人的呈現都是差不多的。試問哪個中國留學生會承認自己不如他人;會認為自己沒有領導力,沒有博愛心呢?

在這種情況下,天道不公的場面往往便會出現了。努力了三年上了一堆高階課程,與劃水三年上水課的娃子拿了一樣的GPA。理論上,學校應該仔細審查你們的課程難度,精確的識別出他人的劃水,將你從茫茫人海中挖掘出來,告訴你,你就是我要找的天選之人。
可實際上,你很有可能收到夢校的一封拒信,而那個劃水得來GPA的娃子隔天對你說:我錄了我錄了我錄了。你心里苦,但你說不出。仿佛海王拒絕了你的申請求愛,明明你愛的那么深切,但人家還是選擇了魚塘里的魚。

包括我在內,大部分人對于這種情況都是很難釋懷的。徹夜難眠,輾轉反側,第二天得頂著一個大黑眼圈過去學校。或許你還會細致的確認拒信郵件好幾遍,順帶捏一捏自己的大腿,看看自己有沒有在做夢;或許你會因愛生恨,自此對夢校小小的懷恨在心,心想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但最后,你都會悟出一個道理:申請季是少不了玄學的。
相信我,這種現象并不是今年的專利,或許今年的裱花取消將其放大,但若是仔細觀察,這種倒掛現象著實年年都經常出現的。
或許你的夢校沒那么分控,高出幾十分的SAT或是幾分的托福并不能給你帶來決定性的優勢;或許你的夢校只關注GPA本身,盲目選擇更難的課程在招生官眼里或許是不自量力。
別人的專業選擇策略或許是更加先進的,例如在大部分學校,選擇不定專業的被錄取概率理應比熱門專業來的大得多;別人的文書可能是更對人胃口的,興許一詞一句就挑起了招生官十足的興趣……
不確定性,這本身就是外國大學申請的魅力所在,有人因為不確定性得利,就有人因為雞毛蒜皮就此低迷。大部分學生在這個階段都是具備爭心的,畢竟多年的努力算下來,大學offer也算是出成果的時候。但實話說,若是因為一次申請便一蹶不振從此沉淪,那著實是沒有必要的。

先不說外國大學本身豐富的轉學機會。在大一大二的通識教育沒有完成之前,變更大學學籍并不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你可以在進入大學以后繼續努力,拿個4.0的GPA,搞到兩封高質量的推薦信,這時候向排名更高的大學再次發起沖刺,很大概率會是旗開得勝的結果。
再者,踏入大學的門檻遠遠不能決定你的人生。相比于判定個人最終的成功與否,單純的進入大學只能說是一個不太關鍵的節點。誠然,好的學術背景是日后步步高升的敲門磚,也可以優化校友環境及資源配置,但路要靠自己走,飯得自己吃下去。

做雞頭或許也沒什么不好,大部分外國大學在本科階段的學術資源縱使你是萬里挑一也能說是取之不盡。學校排名后一些,你或許可以成為老師們最重視的那個種子選手。推薦信隨你挑,課隨你換,甚至是在你的學校里依靠能力優勢取得聲望名譽。這些潛在的資源優勢足矣抵消寥寥數位的排名,小小的差距并不是決定性的,你所擁有的或許是最適合你的。
剛進大學,每個人都想轉學。我還記得高三暑假那會兒與朋友們各種憧憬想要一路轉學進哈佛的侃侃而談。但待久了,卻發現有些舍不得。課友是一起奮戰過的,環境是自己所了解的。你早已經在你所立足之地找到了自己的憑借。你會記得你日常使用的那一塊籃球場,會記得經常去的那一家chipolet;閉著眼也能找到宿舍;身上流淌著學校的顏色。
常言道:因禍得福,禍福相依。若當真申請季的玄學發生在你身上,而你恰恰是那個被倒掛的學生。不妨做一場春秋大夢,啃一個厚重大餅:你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然后變成個足夠成功的人;或許哪一天,這個社會就會因為你的成功對你的母校高看一眼呢?
當然,不是誰都可以變成馬云馬化騰,但我們能做的依舊有很多。令人振奮的實習表現、異常扎實的學術理論功底、超脫常人的野心與愿景。一人做一點,足夠把排名丟到一邊去。
在終局之前,誰也不能做到完美的復盤。大幾十年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只用一份大學offer進行評判。我對申請的看法向來是盡人事聽天命的,我們無法決定招生官,只能把屬于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
申請前,你該計較,文書里的一個字,裱花上的十幾分。亦或是商賽里的一個名次,社團里的一個負責人身份。但申完了,結果下了,你該知道你的人生開啟了下一個階段。手上的牌已經分發完畢,或是不是王炸加上四個二,但足夠你這一局大顯身手了。

閃轉騰挪走幾張單牌,搶到先手走兩組對子,膠著廝殺針鋒相對。你不一定贏,但這局過后想必是進步了的。
對我而言。如果沒有那轉念一想就沒有后來的出國;如果沒有美高裱花的事故就不會選現在的學校;不去這所學校就沒有布吉島的誕生,大家也就不會看到這篇文章了。所以得出結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放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