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沒有背景又怎樣?他用腳丈量了英國的每一寸土地
瀏覽量:71次
如果一個人失去雙臂,他世界的邊界該是在哪兒?
他可以理所應當地“啃老”蹉跎時日,也可以成為高考狀元和劍橋大學碩士。
1996年4月,一個普通的周末。
6歲的楊孟衡獨自在家附近的小河邊玩耍,田里有一個變壓器,裸露的白色瓷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小孟衡因為好奇爬了上去,伸出小手努力去夠。
在手觸碰到瓷片的那一瞬間,10萬伏的電壓傳過楊孟衡的小身體,在昏迷前,他甚至看到了自己的骨頭。
等楊孟衡醒過來,雙臂已經燒得焦黑,為了保命,他被迫高位截肢,從此失去了雙臂。
這場事故,對于那個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
沒了雙臂,年僅6歲的楊孟衡吃飯要媽媽喂,上廁所要爸爸陪,尿褲子更是常有的事,所有人都像躲著怪物一樣躲著他,甚至還有一個路人母親看著楊孟衡空空如也的袖子,對兒子說道:
看到了嗎,那就不聽話的下場。
每一束異樣的目光,每一句不懷好意的嘲諷,都像鋒利的冰刀一般,反復刮劃著楊孟衡的脆弱。內心的恐懼,讓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極速下墜。
“我每天窩在家中,不敢出門?!睏蠲虾馍踔料脒^用自殺來了結命運的不公。
一天,楊爸爸帶著楊孟衡在街上遇到了沿街乞討的殘障人士?!澳阋院蟮纳钍欠褚惨@樣?”爸爸的質問擲地有聲。
博取同情還是贏取尊重?
楊孟衡選擇了后者。
幼年楊孟衡和父親
父母總有一天會先離開,孩子以后該怎么謀生?楊爸楊媽開始四處打聽,最后決定讓楊孟衡學習書法,以后起碼有個吃飯的手藝。
小孩在外邊追跑打鬧的年紀,小孟衡卻用腳拿起了毛筆,但不管怎么努力,當時的他寫不到兩個字腳就會抽筋。
小孟衡把筆一扔,嚎啕大哭起來:“我不干了!以后的生活隨便吧!”
看到兒子鬧情緒,楊媽媽不會責備,而是做了這樣一件事情——
她脫掉鞋子,用自己的腳夾住筆桿,一筆一劃,又一筆一劃地給兒子做著示范。為了讓兒子學會用腳寫字,楊媽媽自己都記不清她的腳抽過多少次筋。
三個月之后,楊孟衡和母親,都學會了用腳寫字。
嚴孟衡用腳寫的字,比班上一些同學用手寫的字,還要工整。
他的毛筆書法多次斬獲云南省乃至全國大獎,甚至入選了全國青少年書法藝術人才庫。
以后就要靠賣藝為生了嘛?不,這僅僅只是楊孟衡人生的開始。
因為沒有雙臂,楊孟衡經常被同學欺負,學校里沒人愿意跟他玩,他兒時的“玩伴”,只有一個足球。
沒有雙臂來保持平衡,楊孟衡踢起足球來,比正常人費勁太多,就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一天要摔多少次跤,但他只有這一個自娛自樂的方式。
短短兩年后,楊孟衡就成了球場上進球最多的球員,還當上了當地縣城少年足球隊隊長。
“我想,這樣我就能比別人強大,也就不會讓人看不起。”
楊孟衡從此愛上了體育,競爭不過普通人,那我去殘運會總可以了吧?2001年,11歲的楊孟衡入選昆明市殘疾人田徑隊,他的目標是殘運會400米的冠軍。
14歲的楊孟衡,400米就能跑56秒,冠軍近在咫尺。
可老天仿佛總愛跟楊孟衡開玩笑。
國際上田徑規則突然更改,他那個級別的單獨立項(按照傷殘程度分級比賽)被取消了,這也意味著,楊孟衡以后都沒可能再參加比賽。
近四年的努力,功虧一簣,但楊孟衡不想就此止步。
“田徑不成,我想換一個項目,從頭再來。發現游泳這個項目可以參加?!?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可楊孟衡換項目的時候,都已經15歲了,怎么跟4歲就開始練游泳的運動員比呢?
那就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
從那之后,楊孟衡天天泡在泳池,沒有手,他不知道被水嗆了多少次。
為了達到蝶泳訓練標準,楊孟衡在訓練的時候給自己捆上30斤的石頭,除此之外,他每天還要做幾千個仰臥起坐。
楊孟衡這個級別的游泳運動員觸壁只能用頭,觸壁那一瞬間頭鉆心的疼,很快痛感就從頸椎傳到脊椎再傳遍全身。
但他依舊奮力地用身體擊打著水花,希望有一天能夠破繭而出。
兩年后,楊孟衡得到一個機會:如果選拔賽順利的話,他將代表中國參加08年的殘奧會。
他志在必得,他蓄勢待發。
楊孟衡用腳給自己戴泳鏡
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
因為賽前一個月訓練強度太大,楊孟衡的肌肉時常抽筋,鉆心的絞痛。與此同時,腳傷也爆發,疼到連鞋都穿不了。
最后,帶傷參賽的楊孟衡只獲得了全國第六,與冠軍的成績只差一秒不到,但也就是這一秒,讓他與奧運冠軍的夢想擦肩而過。
差一點,就一丁點。
楊孟衡被擊垮了,不是說付出就會有回報嗎?
失去雙臂、遭人嫌棄、又與冠軍夢擦肩而過,真的該繼續堅持下去嗎?
“人生真沒意義?!?
“我究竟能干嘛?”
這是那段時間楊孟衡問自己最多的問題。
退役后的楊孟衡一蹶不振。那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選擇用整天睡大覺的方式向命運發出反抗。
楊爸爸鼓勵意志消沉的兒子: “夢想的道路有很多條,只要其中一條成功了就好!”
是啊,讀書可能真的是我唯一的出路,父母能照顧我一時,但無法照顧我一輩子,我必須得靠自己,楊孟衡這樣想著。
2007年,17歲的楊孟衡重拾丟棄了7年的書本重新走進了教室,從高一開始讀起。
以前一直都是專業的運動員,書本都沒怎么碰過,當時全年級800多人,楊孟衡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個年級倒數第三,英語才20多分,連hello都不會拼。
底子實在太差了。
楊孟衡決定還是用以前的笨辦法完成超越: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有時候我們除了努力,沒有更好的辦法。
他每分每秒都在學,就連上廁所都在背英語單詞。
半年后,他英語成績120多分,總成績從年級倒數第三,考到了正數第三。
2010年,楊孟衡參加了高考,裸分成為宜良縣“文科狀元”,高出全縣第二60余分,位列云南省57名。據說,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昆明市殘疾程度最重,高考成績最佳的考生。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連hello都不會拼的男孩,竟然成為了中山大學翻譯學院英語翻譯專業的一員。
楊孟衡考入中山大學
這是楊孟衡第一次離家去外地上學,父母親在中山大學待了一周后不得不回老家工作,臨走前父親對兒子說:
“我們只能送你到這里了,接下來能蹦多遠,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在入學前楊孟衡就做好規劃:主修英語,再輔修一門小語種。
中山大學的西班牙語課上,楊孟衡和其他同學一樣聚精會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桌上沒有課本。
因為大學教室不固定,不方便單獨給楊孟衡安排特殊桌椅,他就將筆和紙放在地上做筆記。
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最好。
靠著咬牙堅持,楊孟衡不僅順利完成學業,還拿到了中山大學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除此之外,他的個人經歷還被中山大學檔案館收藏。
四年后,他作為優秀校友代表,站在了畢業典禮的演講臺上向全校師生致辭。
畢業后該去哪?楊孟衡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身邊的同學早早申請留學,自己學的英語專業,是不是也可以出國去更加廣闊的世界看看?
楊孟衡在網上查了美國相關學校的資料,整理了厚厚的文檔給父親。
父親在看完那沓資料后,同意讓兒子去留學,只不過家里并不富裕,為了支撐孩子留學,家里準備把房子給賣了。
那一刻,他再度感受到了農村和城市孩子之間的差距。
“當我用盡全力才能得來的東西,對于有些人來說只是手到擒來?!?
懂事的楊孟衡不得不給自己的留學夢按下暫停鍵,他回到云南大學繼續下一步的學業,并在這期間出了人生的第二本書。
讀研期間楊孟衡出了第二本書
但出國留學的事,早已在楊孟衡心中生根。
他不甘心。
楊孟衡背著父母,為留學的事偷偷準備了兩年。
想讓父母放心讓自己出國,楊孟衡首先需要具備獨立的經濟能力,其次就是一封國外高校的offer,用于“先斬后奏”。
讀研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創業,同時也給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標,他申請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英國杜倫大學,每一所單拎出來都是全球頂尖學府。
經過漫長且焦急的等待,楊孟衡收到了3封offer,這其中就包括劍橋大學。
楊孟衡終于從家鄉宜良的小縣城走入了劍橋的殿堂,主修教育學碩士。
但一到英國,楊孟衡整個人就傻了。
自己的下一步該干什么?不比城里參加過很多次國外夏令營的同學,這是楊孟衡第一次出國,這個“廣闊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和迷茫。
并且,英語一直是楊孟衡的專長,但到了劍橋,這門讓他引以為傲的語言卻成了短板。想參與到課堂討論上去,就必須有很強的語言應用能力,但當時的楊孟衡還不具備那么敏捷的思維。
身邊的中國留學生,大多來自清華或者北大,還有外國同學年紀輕輕就在《Science》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家庭背景雄厚的那就更多了。
有時候拼盡全力后抬頭一看,自己到達的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沒人生來就勵志。并不富裕的家庭、身體上的缺陷、與周圍人懸殊的差距,這些都讓楊孟衡倍感自卑和無助。
經過幾個月的低迷期,楊孟衡決定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自卑。
“歸根結底,痛苦其實還是來源于不合理的比較。如果我能將自己握有的資源發揮到極致,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劍橋求學之路確實是被一路“吊打”的過程,但這同樣也是一個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過程啊?!?
與其把時間花在胡思亂想上,何不用來融入環境和提升自己呢?
自那之后,楊孟衡一次次地鼓起勇氣站在講臺上,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自己。
課業壓力巨大,但一切壓力楊孟衡都照單全收。沒日沒夜的學習很快成了楊孟衡的日常,就連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都看論文看到凌晨4點。
至于在生活上,父母親早已教會了他自理能力,就算自己做飯也不在話下。
“哪個風俗和習慣,哪個人文和歷史規定了料理生活就必須得用手???”
楊絳曾說:
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于自己。
不同程度的放縱,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不同程度的鍛煉,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績。
即使沒有手又怎樣?還能用腳去丈量英國的每一寸土地啊。
如今的楊孟衡已經回國,再次開始了創業。
有人問過楊孟衡:如果給你1000萬讓你放棄劍橋大學,你愿意嗎?
事實上,楊孟衡選擇出國的那一年,正好是他事業發展最快的階段,一旦去英國就意味著要喪失至少兩年財富積累的時間,兩年后回來,可能一切又得從零開始。
去或不去,他也猶豫過。
楊孟衡(最右)和同學們在一起
但回過頭再看那段留學經歷,楊孟衡覺得自己賭對了。在劍橋的兩年,給他甚至是后代教育產生的思想上的影響,是不可量化的。
“以我當年的閱歷來看,就算給我1000萬,我也接不住。
年輕人還是要不斷學習,積累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到了某個時間,當財富和名聲來臨時才能接得住?!?
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有人生在羅馬,而有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奔赴羅馬的路上。
可即便手里抓到的牌再爛,你不打完全局,又怎么會知道最后誰輸誰贏呢?
人生盡管有苦難,但我們不能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