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學
瀏覽量:146次
劉同學
自身情況:
我本科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獲芝加哥大學哈里斯(Harris)公共政策學院攻讀公共政策碩士(MPP)。之后在國務院直屬企業從事經濟分析工作兩年,現在南加州大學普萊斯(Sol Price)公共政策學院,攻讀公共政策管理博士學位。
碩士學校介紹:
芝加哥大學是全美乃至全球都極富盛名的頂級學府,尤其以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聞名。我選擇接受Harris的offer,主要也是看重其在公共政策領域的專業地位,以及芝加哥大學雄厚的學術根基,例如我就讀期間還有幸上過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的課。另外,在本科期間,我曾結識一群在人大交換的芝加哥大學本科生,通過和他們相處,我充分感受到了芝加哥大學特有的嚴謹和活躍,他們學習非常努力,但同時也十分懂得享受生活,而且極富創造力,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我對這個學校的向往。
博士學校介紹:
南加州大學是美國西海岸知名學府之一,雖然綜合排名沒有東岸一些老牌名校響亮,但是南加州大學的公共政策專業排名全美前三(US News),專業上能夠和哈佛、杜克、芝加哥等傳統名校比肩。對于博士而言,項目自身的排名和資源更加重要,而Price有非常強大的師資和豐沃的資源,相對其他公共政策項目而言規模也更大。另外,加州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于亞裔而言都相對友好,生活節奏比較慢,各類基礎設施也很理想,這一點是我現階段個人比較看重的~
親愛的智友學弟學妹們大家好,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分享,其實杜老師早在2019年底就曾經和我說過希望能以文字形式和智友的學弟學妹們分享我的經歷,但當時因為忙于工作,所以不得不暫時婉拒。現在回想起來,大概也正是因為拖到了現在,這兩年工作的經歷和博士的申請,反而賦予了我更多反思。簡單總結起來的話,這次主要想和大家聊三個話題:讀研,工作和讀博。
讀研篇
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我選擇讀研時的唯一目的就是畢業之后能找一個好工作。彼時剛剛本科畢業,對“讀研”沒有概念,既不知道應該期待些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調整角色、設立何種目標。如果讓現在的我給即將或者想要讀研的同學們幾條tips,那我想,最重要的無非是:提前設立目標、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及一定一定要好好學習。
// 關于提前設立目標:
我是一個很典型的成就導向型的人,一直有制定階段性目標的習慣。但剛上研究生的時候也著實迷茫了一陣。與本科時期不同,研究生項目一般只有1至2年,而且每個學期基本都排滿了課,如果在芝加哥大學這種quarter制的學校,那一個學期更是只有短短的10周,時間流逝感特別強烈。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盡早明確自己希望通過這個學位獲得什么,也就是樹立目標。對于在海外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同學,目標選擇大致可分為三類,即讀博、留美工作、回國工作。確定了大致方向之后,最好還能進一步明確細節,比如希望從事的行業、工作單位性質、工作崗位等等。明確的目標能幫助我們迅速找到努力的方向,也能提高讀研的效率和性價比。
// 關于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明確目標后,下一步就是實現目標。取決于目標的具體內容,每個人需要走的路都不一樣。所以和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習氛圍不同,研究生的自主性更強。尤其在國外,似乎每個同學都有自成一派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我們在完成各自目標的途中,很難避免“孤獨感”。因此,最有效的緩解“孤獨感”、達成目標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延展自己的邊界,去接觸盡可能多的知識、人以及事物。剛上研究生的時候,我一度對管理咨詢很感興趣,甚至希望畢業后找相關的工作。為此我參加了很多管理和戰略咨詢相關的職業活動,包括career fair,Harris的學生咨詢俱樂部,以及和Booth商學院合作的一對一的管理咨詢面試培訓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讓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也讓我對咨詢這個行業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尤其是讓我在相對早的階段就認識到了,我不適合這類工作。隨后我及時調整了方向,畢業后也找到了很理想的工作。所以雖然看起來這些活動我都白參加了,但也正是這些付出了的時間和精力,奠定了我走上另一條路的基礎。所以誰說“嘗試過發現不合適而放棄”就是失敗和浪費時間呢?事實上,我最后找到的工作,也是參加這些活動中認識的一個好朋友推薦給我的。
// 關于好好學習:
我想談的“好好學習”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根據自己的目標有的放矢地選課,然后認真地把每一門課上好;二是要努力獲得好成績,刷高GPA。而且,第一層含義高于第二層。讀研究生最原始的含義是選擇一個領域深入研究,我一直相信無論是讀博士還是找工作,“業務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而研究生階段就是精進業務能力的好時機。在Harris的時候,我專注于經濟學和數據分析兩個領域的課程,收獲良多。尤其是數據分析這一塊,我選了很多編程和計量學的課程,不僅學了Python和R語言,還極大彌補了自己在統計分析、計量模型和數據可視化等方面的短板。在研究生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是實實在在可以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的,工作之后我時常會翻閱研究生上課時的筆記,還用編程的知識搭建了個人網站。
再說第二層。或許有很多同學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研究生的成績不重要,我也很反對為了刷高GPA而選一大堆水課。但事實是,無論是日后選擇繼續深造還是就業,GPA都是要被反復考量的一個指標。即使研究生的GPA不會成為一錘定勝負的關鍵,它也是最直觀的衡量你能力和態度的標準,一個亮眼的研究生學歷加上亮眼的研究生學分績,是你通過第一輪簡歷篩選的最佳保障。對于想要繼續深造的同學而言則更是如此,最頂尖的學校總是青睞最優秀的學生。面對低至1%的錄取率,唯一能確保自己脫穎而出的辦法,就是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極致,而本科和研究生的成績,往往是招生官們首先考查的因素。
工作篇
研究生畢業后,我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選擇了工作。我找工作的經歷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乏善可陳。一是因為缺乏調研且前期目標過于模糊,二是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我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在海外讀研、尤其是在美國讀研的同學一般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即秋招時間和研二第一學期重疊。但好消息是,金融、咨詢、互聯網等行業的秋招一般較早進行,很多同學可以在暑假即將結束的時候參加筆試和面試,同時不耽誤秋季課程。如果想從事這幾類工作,可以選擇暑期回國實習,既能更好地了解國內就業情況和行業現狀,也能提前為應聘做準備。另外,互聯網行業的筆試一般是在線進行,完全可以在美國完成,只是可能需要應付時差,可以提前了解、早做準備。而國開行、口行等事業單位的靈活度則相對較小,要求大家必須當場筆試。對于這類情況,一個好的辦法是在選課上進行合理分配,盡量將難度較低的課程排在研二的秋季學期,保證自己能夠兼顧學業和求職。
找工作時,我明確了自己“只想做研究/分析”的目標,所以只投了幾家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分析崗以及事業單位的經濟研究崗。互聯網公司的筆試都是在美國完成的,結果并不理想,通知我回國面試的幾家也被我以時間沖突的理由回絕了。最終我只參加了一場面試并獲得了offer。事后證明,雖然找工作的過程略顯草率,但因為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和領域,最終找到的工作仍是非常理想的。
讀博篇
其實我對于自己最終找到的工作,本身是非常滿意的。智友留學的老師也問過我,“國務院直屬單位,剛剛改企,你都找到這么好的工作了,為什么還要讀博?”其實,也正是這份工作,讓我看到了自己與身邊更優秀的同事的差距,才讓我堅定了讀博的夢想。因為在我的工作團隊中,超過80%的同事擁有博士學位,而且對于研究型工作來說,博士學位也能顯著抬高職位晉升的天花板,幫助我鎖定更多機會。
// 關于讀博的計劃:
其實讀博越早規劃越好,我看過許多在讀或已畢業的名校博士生的簡歷,發現他們有一些共通之處:本科學校排名亮眼,本科成績優異,很早就開始參與學術研究,有明確的研究興趣和方向。某美國top5大學教授也曾在Twitter上說過,那些讀博之前就已經把博士核心課程上過一遍的學生,在博士期間的表現也遠好于那些沒上過的學生。他甚至提出,最好是高中就明確自己要不要讀博,然后努力去想要讀博的那個學校讀本科,并且在本科期間嘗試上博士課程。我自然是沒能做到這些,雖然在研究生期間曾萌生過讀博的念頭,但我沒有為此付出任何努力,既沒有去上博士生的課程,和教授、同學的交流也很不夠。這也導致我在博士申請的過程中屢屢受挫。所以如果想要讀博,尤其是想去頂校讀博,一定要提前規劃,然后盡量多上博士生的課程,多與相關領域的老師和博士生溝通交流。
// 關于博士申請:
博士申請的流程和研究生幾乎一模一樣,但是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更高一些。這主要是因為,研究生項目一般能錄上百甚至幾百個學生,但博士項目則往往只有個位數的錄取名額,所以招生官們會按照不同考核維度,給所有的博士申請者排名,擇優錄取。因此,博士申請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多申,并且在擇校時區分梯度,一定要申“保底”項目;二是不要忽視細節,無論是標準化考試成績還是文書,都要精益求精。
在博士申請過程中,我自己感覺最重要的幾個因素是本科/研究生的課程和成績,推薦信,以及文書。博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訓練獨立的科研人才,是完全學術化而非職業化的,所以申請材料的重中之重是表現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學習能力最好的衡量標尺就是學習成績,例如經濟學會要求申請者上過足夠難度的數學課和經濟學課,即使很多東西在讀博期間會重新學習,但若能夠在申請材料中展示出“在讀博之前便上過博士級別的課程并能取得好成績”,絕對是非常加分的。研究能力則主要是通過參加過的科研項目來表現。對于有志于讀博的同學而言,除了好好上課之外,多做助研或參加學術競賽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通過做助研接觸到領域內的學術大牛,提前為找推薦信做鋪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尋找研究興趣,打磨研究能力。在申請材料中,研究經歷除了簡歷中需要提及,在文書中也需要重點展示。美國博士項目的文書與研究生項目類似,開頭需要明確讀博的motivation,中間可以分享自己的學術經歷和能力,最后闡明學術興趣,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生動的例子填充,而最好的例子就是你的研究經歷。最后,好的推薦信能讓你的申請事半功倍,最好的人選應該是職位高(distinguished professor),在本領域名氣大,并且了解你。如果三個因素不能兼得,那就在3封推薦信中平衡和組合,既不能只找名氣大的,也不能只找了解你的。套辭的作用因項目和教授個性而異,千萬不要為了套辭而套辭,最好是能有個契機,比如去上感興趣的教授的課,或者給教授做助研等等,前期多交流,一方面能拉近關系,另一方面也能對博士項目有更多了解。
最后想說的是,我的分享說到底還是高度個性化的,每個人的性格、興趣和能力都不相同,希望這些經歷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幫助大家避開我踩過的“雷”,更希望大家能把握時機,在求學和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最后也給大家安利一下智友留學,他們的每個老師真的都非常上心負責。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動蕩年代,祝大家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學有所得,夢想成真。